艺术类职业教育
您当前的位置 : 首 页 > 资讯动态 > 学校动态

弘扬美育思想 传播优 秀文化 推动美术教育

2021-01-18 09:19:39

由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主办,美术教育系所承办的“美育”学术周第 一期讲座顺利收官。本次以美育为主题的学术周,旨在弘扬美育思想,传播优 秀文化,推动美术教育在以社会美育为目标的学科建设与学术认知,并进一步增进校园文化交流,主讲嘉宾是在美育、管理、传播等相关领域有着深入研究与实践的的专家学者,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呈现三场精彩而生动艺术类职业教育的学术讲座。

讲座主题:《陶行知美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美术学院原党委副书记浙江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


内容回顾:


加强美育工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并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社会美育是真正能够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工程这个历史使命的重要一环。陶行知作为中国现代的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中国教育的变革发展付出毕生的心血,也为我们留藏了一笔具有当代价值的教育思想遗产。讲座依循陶行知的人生事业轨迹和教育思想发展路向,结合我校美育发展历史与渊源,系统而生动地梳理了陶行知美育思想在社会及教育方面的实践价值与意义。


讲座从三个方面展开:


第 一部分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生活美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最为重要的就是“生活教育”,而生活教育理论与美育有着天然的密切的联系。陶行知美育思想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丰富的实践成果。


第 一,生活即教育。在生活美育思想中体现为美育的目的论。就是把“过艺术化的生活”,培养“真善美的活人”,创造“真善美的人生”作为美育的目的。陶行知认为“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非艺术的生活就是非艺术的教育。”他把培养“艺术的兴趣”作为生活教育的五大目标之一。培养“真善美合一的活人”,要通过“知情意合一”的教育,而美育就是情感教育。美育对培植“生活力”,提高创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社会即学校。在生活美育思想中体现为美育的空间论,就是打破了学校是教育活动唯 一场所的固有观念,扩大了美育的场所、空间,突破了教室、校园的局限,使美育走进了火热的生活、广阔的社会。陶行知认为,“我们要把学校的围墙拆去,那么才可以与社会沟通。这种围墙不是真的围墙,是各人心中的围墙。”陶行知要求学生到真实的生活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接受教育,去学习艺术,然后进行艺术的创作,用艺术服务社会和民众。他尤其重视平民教育、乡村教育,而艺术教育、美育是其平民教育、乡村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第三,教学做合一。在生活美育思想中体现为美育的方法论,就是美育“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知成”,知行合一,行在知前,手脑相长,学以致用。于生活美育中,生活教育的国际留学教育特质则体现在“做”的实践上,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美育要以活动为中心,强调美育的实践性、过程性。



第二部分 陶行知美育的途径与方法


从陶行知的美育思想的认知与实践角度出发,美育的途径与方法不仅仅限于一般意义上的学校教育、艺术教育,而是从社会和时代的需要,梳理了美育在人才培养上的认识视野和教育实践领域的拓展,提出了相关的实施措施与方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美育,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社会美育路径;以建筑、环境与人的关系以及对人的熏陶构建学校环境中的美育;通过校容校风和校园文化建设实施美育;把艺术教育、艺术课程作为美育主要的途径和方法,为艺术的生活培养艺术的兴趣,不墨守成规而要创新与改革;以广阔天地的社会美育为落脚点,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生活、走向社会,用美育唤醒民众,提高素质,服务社会。


第三部分 陶行知美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通过对陶行知美育思想的研究与传播,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新时代美育的重要性、必要性、不可替代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新时代倡导大美育背景下,美育要走进生活、走进社会,与生活、与社会融为一体,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手脑相长,知行合一。要十分重视美育对人的个性发展、人的创造性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科艺融合、文理渗透、艺理相通的创新创造型人才。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独特作用,美育是学校“五育并举”的美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美育,又是面向大众、面向社会的美育,要在“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加强美育的薄弱环节,尤其要特重视乡村美育、 乡村建设,以乡土文化建设与乡村美育促进乡村振兴。在文化交融、文明互鉴的大时代、大背景下,美育要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继承发扬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又要吸收借鉴全人类文化艺术的精华,既不能“仪型他国”,也不能故步自封,而要创造性地走中国特色的美育之路。作为高等艺术院校,积极弘扬、践行陶行知美育思想,还要加强对陶行知美育思想的研究,更好地发挥陶行知美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讲座主题:《为艺术战:我们的学统——从国立艺术院到中国美院》


主讲人: 彭飞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研究生导师岭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


内容回顾:


本次讲座题目为《为艺术战:我们的学统——从国立艺术院到中国美院》,目的主要是让同学们从学院前身国立艺术院到国立杭州艺专、国立艺专、浙江美术学院至中国美院90余年的历史及其特色,培养对学校的情感、家国情怀、民族文化认同与自信,学习先贤们的思想及创作与精神等,明了从艺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理论及文化素养,提高对艺术思潮、现象、艺术作品的审美分析判断,学习如何发现思考探究问题,借鉴先贤思考在当下如何从事艺术工作。讲座主要从为什么要讲我们的学统,我们的学统是什么,我们的学统的当下意义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讲座首先介绍了中国美术学院的历史沿革,然后进入正题探讨为什么要讲我们的学统,以及什么是我们的学统?在中国美术学院九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始终交叠着两条明晰的学术脉络,一条是以首任校长林风眠为代表的“兼容并蓄”的思想,一条是以潘天寿为代表的“传统出新”的思想。讲座系统阐述林风眠的“兼容并蓄”“中西调和”“培养人才”“艺术运动”“社会美育”,滕固的“博约弘毅”,潘天寿的“传统出新”“双峰挺立”“诗书画印”四全,潘公凯的“互补并存、两端深入”以及许江的“多元互动、和而不同”“视觉艺术东方学”等办学思想及学术主张,指出他们以学术为公器,互相砥砺,并行不悖,营造了有利于艺术锐意出新、人文健康发展的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松环境,成为这所学校最为重要的传统和特征,创造了中国艺术教育史上的重要篇章。

随后从办学思想、代表人物、学术研究、艺术创作、人才培养、社会担当等关键词入手,简述了90余年来中国美院在人才培养、社会美育、弘扬民族文化等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及成绩与贡献。


最后以首任院长林风眠先生为例,阐述了我们的学统的当下意义,指出做为国美人应以母校为荣,学习先贤们做人、学习、为艺、生活的精神,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掌握如何发现思考探究问题的方法,抓住核心本质,思考在当下如何从事艺术工作。要学习林风眠等先生的悲悯苍生情怀,大我格局,团队合作、持之以恒、永葆青春等思想情怀,激励我们后学奋进。


讲座主题:《欧美美术教育与公共文化》


主讲人: 许晟(学者、策展人)


内容回顾:


本讲座首先以卡塞尔历届主题及各届著名公共艺术案例为线索,介绍欧洲(以英国及德国为主)公共美术教育的当代美学背景及其脉络。然后配合作品案例,详细介绍了欧美二战以来以“解构”哲学为背景的学术及视觉传达手段的变革,以及大型公共展览如何将新的美学思想传达给专业和普通观众。

讲座第 一部分以泰特美术馆的网站内容和近期展览为案例,分析欧洲公共美术教育的基本模式与形式。在介绍泰特美术馆的背景之后,又带领学生浏览美术馆网站,并深入分析其中的公共教育、视觉展示、文本介绍、平面设计、布展技术等细节,分析其如何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学术性的美学重点传达给普通观众。


讲座第二部分分享了以纽约视觉艺术学院(SVA)为代表的学院公共展览,以及纽约各大美术馆及画廊的展览模式。在这部分,讲座配合案例着重分享了纽约不同性质与体量的艺术空间的布展细节,包括作品特点,空间关系,灯光,墙面,地面,墙角线等等细节处理的方式,如何在细节中实现公共美术传播的目的。


在最后部分,讲座以好莱坞电影为例,讲解了美国工业化的电影体系与当代艺术的公共教育之间的异同,并讲解了“水平模式”(传统公共美学教育)和“垂直模式”(资本和传媒主导的公共美学传播)的特点和区别,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公共美术教育的时代特征及不同模式。


标签

最近浏览: